冯国艺,男,39岁,中共党员,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副研究员,农学博士。现为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河北省棉花学会理事,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中心团队核心带头人。自工作以来长期扎根驻点我省滨海盐碱地,服务当地人民;自觉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吃苦耐劳,克服困难,默默无闻,潜心钻研,秉持习总书记提出的“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思路举措,集思广益,总结出“池-田”立体生态绿色改良模式。参加工作以来,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河北省自然基金委员会项目、河北省渤海粮仓等省部级以上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获得省市级科技奖励4项,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10多项。
冯国艺博士团队近十年来,针对雨养滨海地区农田盐碱干旱持续多发,农业可用水资源匮乏等制约农业生产的关键问题,依据该区域资源禀赋,在系统研究水盐运移规律的基础上,以“巧用生态条件,善用生产资源”的理念,重点突破“水盐共生、降雨集中”的生态约束,通过研究滨海盐碱地水盐运移规律及降水特征,明确典型年份降水与盐分关联关系,并以此为依据,创新以“水盐分离、蓄淡补灌”为核心的调水控盐改良模式,建立以“阻盐保墒、错峰种植”为核心的盐碱地作物种植技术,开展科技创新、技术集成以及科技服务研究,推动区域作物增产增效和现代农业发展。
2012年8月,刚毕业的冯国艺博士抛下尚在月子里的妻儿,来到地处我省滨海盐碱地区的沧州市国营海兴农场驻点:“河北省棉花种植正在调整,盐碱地植棉迎来新机遇,这里需要我,我的事业就在这片土地!”这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也是对自己使命的定位。就这样冯国艺同志扎根盐碱地,开始了持之以恒的科研攻坚之路。
直面困难无惧色,不忘初心再出发
河北省滨海地区位于渤海之滨,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冀都市圈重要位置,而海兴县是河北省盐碱程度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开春白茫茫,盛夏水汪汪,金秋空荡荡,寒冬尘飞扬。”这是冯国艺对盐碱地的最初印象,干旱盐碱胁迫及农田内涝导致作物绝收风险极高。面对生产生态气候条件恶劣复杂,科研攻关任务繁多且艰巨,如何找好切入点,更直接服务生产,促进农民稳产增收是科研的第一步。冯国艺博士团队通过农民交流及生产参与扶贫观察,发现当地传统技术存在进一步恶化土地生产条件的不当操作。因此将针对当地农民传统种植技术的误区开展的针对性系统试验研究,并进行纠偏示范,开展进一步有苗头的系列技术研发作为科研切入点。同时对不同盐碱程度农田进行系统调查研究;这个思路取得了良好效果,对秸秆还田、耕层深翻整地、起垄沟播覆盖、化学改良等技术进行了针对性改进提升,并且研发了农田碎土镇压平整器和地表聚土起垄器等专业机械,极大改观了农民的种植技术,棉花稳产增产效果显著。因此,2012-2015年连续四年被海兴县政府表彰为科技服务先进个人;申报获批了河北省自然基金委员会项目,并且执行情况良好,工作成效也得到单位的肯定表彰,2012-2020年期间内六年度被评为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先进个人,2019年度获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工作嘉奖。
勤学善思强素质,学以致用为棉农
环渤海盐碱地区降水年际间差异大,年内季节间分配不均。这种生态气候条件下春季初夏干旱且盐分极易表聚,降水蒸发情况的变化频繁引起盐分表聚程度波动剧烈,导致传统盐碱改良措施效果极不稳定;区域内无大型淡水河流,不具备便利灌溉条件;雨季降雨量大且多是以大雨、暴雨形式出现,农田传统排涝导致降水大量流失,导致农业灌溉及抗旱可用水资源匮乏。如何充分利用有限淡水资源,持续稳定降低耕层盐碱程度,是制约环渤海盐碱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盐碱地改良水是关键:盐分表聚以及农田内涝是水的恶果,而作物生长灌溉同样离不开水,“水”治理是制约滨海盐碱地持续改良及植棉增效的瓶颈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治水要良治,良治的内涵之一是要善用系统思维统筹水的全过程治理。”“要顺应自然,坚持自然修复为主,减少人为扰动,把生物措施、农艺措施与工程措施结合起来”。冯国艺博士团队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系统绿色治理举措,充分利用当地坑塘数量众多的条件,开展滨海盐碱地“池-田”蓄引水时空调配立体生态改良模式建设,坑塘附近农田浅层地下水矿化度明显下降,盐分由7.2 g/L降到5.3~6.0 g/L,台田盐分表聚现象显著减弱;同时坑塘蓄积淡水实现旱季节水灌溉。以此为核心的雨养滨海盐碱地调水控盐增产技术研发得到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资助,取得相关专利授权4项,登记著作权4项,发表EI收录及国家级期刊论文4篇,累计推广200余万亩,增加社会经济效益4.2亿元。
甘于奉献亮本色,牢记使命谱新篇
冯国艺博士科研上取得的进展离不开各级党组织和领导的指导和帮助以及同事的支持,也与他的默默付出分不开:长期在田间地头风吹日晒,雨淋雪埋,不计报酬,不畏辛苦,科研研发推广各个环节亲力亲为;家庭和亲人对他的付出和支持让他没有后顾之忧:为了照顾年幼的孙子,母亲有严重的关节炎和糖尿病,以前很少独自出行,现在多年独自一人穿梭在两个城市之间;父亲在五年内进行2次大型手术,长期与病魔做斗争,在康复治疗期间,自己一人入院、检查、输液、结账;爱人本身工作十分繁重,还要照顾家庭和父母,岳父住院、岳母骨折都未曾向他提起;而说起子女的陪伴和教育,心中满是愧疚......
舍小家,为大家,只是因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科学家奉献精神,只是因为朴素的科学家情怀:“单位将我安排在这里,我的事业就在这里;这方土地培养了我,我就应该把自己奉献给这里”,冯国艺博士也说到:“我所做的与新时代科学家的标准差距还很大,但我愿意用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要求自己,在盐碱地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踏实做事。能为当地老乡做点事,为国家出点力,自己苦点累点不算什么。”冯国艺博士耐得住寂寞,甘于坐冷板凳,不为虚名所扰,不被功利所惑,不盲目追逐热点,不随意变换研究方向;面向制约当地发展的瓶颈问题精准发力,倾心服务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为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默默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